欢迎访问旺苍县总工会网站,今天是:
人民网评: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培育和形成?关键在于这个点上

时间:2024-06-12 来源:本站 浏览量: 打印 分享:

编者按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培育和形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科学回答。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系列网评之一

人民网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沈若冲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培育和形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科学回答。

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回望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史,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内燃机等广泛使用,再到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发明和应用,正是科学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生产力的跃升。新时代以来,C919大飞机翱翔天际、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5G移动通信领跑全球……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让我们在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谁能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就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图片


2023年9月19日,参观者在一组进行车身焊接演示的机器人前驻足观看。当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新华社 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四个面向”回答了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朝什么方向努力、向什么目标发展等重大问题,为我们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等方兴未艾。就拿人工智能来说,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提供了强大引擎。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4500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积蓄成势。

推进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系统思维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尤需抓住重点、攻克难点、突破卡点。当前来看,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这是重点;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这是难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是必须突破的“卡脖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既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科学谋划,又要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让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一组数据,标注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跃升的创新能力: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33278.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另一方面,要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和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初步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科研团队,通过推进6G关键技术攻关,不仅实现传输速率、系统效率大幅提升,还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新时代新征程,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定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乘风破浪向前。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系列网评之二

人民网评: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华宁

“石头版”高品质织物国旗能耐受极端环境考验,产自湖北;铝基复合材料钻杆和轻质铝合金取芯管助力实现月背“挖土”,来自辽宁;从测控通信系统、运载火箭系统等主要系统,到火工品、配电器、快卸充气嘴等“配角”零部件,都有四川的身影……近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中国制造的强力加持,源自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厚实支撑。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文章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指出“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图片

安徽省肥西县在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2024年1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陈家乐摄)


产业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都需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今年以来,各地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出台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打造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推行产业集群链长制、培育链主企业等措施,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为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短板产业补链,方能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集成电路、核心软件、高端数控机床、高端科研仪器等高技术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积累较弱,是“卡脖子”问题多发领域。只有以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系统集成能力为要务,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强化核心技术攻关,补齐要害处的短板,才能不断缩小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变发展短板为弯道超车的长板。

推动传统产业升链,事关我国经济结构、产业体系的整体转型。比如钢铁行业,钢材产品迭代升级,实现了效益提升,冶金尾渣加工处理形成超细矿粉,实现了变废为宝。又如纺织行业,通过运用数码印染、无水印染等创新型、生态型印染工艺,不仅让产品更受市场欢迎,同时也兼顾了绿色生态的要求。珍惜用好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机遇,努力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传统产业将为经济提质增效不断作出新贡献。

推动优势产业延链,是巩固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诸如高铁、电力装备、稀土、家电、新型显示、数字化平台等产业,目前我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有些甚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围绕关键企业、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带动上下游协同研发、融合发展,方能不断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生产制造的主角。不妨鼓励优质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拓展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智能增值等服务,为加快优势产业延链提供指引。

推动新兴产业建链,是壮大发展新动能的根本保证。北京实施通用人工智能、6G、元宇宙、类人机器人等产业专项政策,上海打造三大未来产业先导区、完善产业空间规划,广东启动了未来产业政策的编制工作……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超前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力争在若干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中国号经济巨轮将无惧风雨、行稳致远。

攥指成拳,聚链成群。各地禀赋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分工也不同。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合理确定发展方向,通过协作和联合组成产业链分工体系,正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补链、升链、延链、建链,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必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系列网评之三

人民网评:向绿而行,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

子鸣

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与2012年相比,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下降13.2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26.8%……近年来,我国发展“含绿量”显著增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快速涌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图片

6月6日拍摄的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外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锚定新时代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以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为出发点,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着力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落脚点,扭转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健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一方面,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走好科创策源“最先一公里”。重规划,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规划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建平台,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基地平台,形成创新生态圈,加快创新速度。强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而行。生产环节不仅是国民经济循环的起点,而且居于支配性和决定性的地位。要深化以绿色低碳生产为方向的供给侧改革,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做好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

健全绿色供应链体系,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安全稳定水平,离不开推进供应链绿色与创新发展。各地区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与鼓励,遴选出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敦促与服务水准,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有条件的生产与流通企业,要积极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

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持续在相关领域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推动各方面形成合力,让创新的理念与实践深度嵌入绿色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相信在各界久久为功的共同努力下,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将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齐头并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赋能美丽中国建设。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系列网评之四

人民网评: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向学笙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文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回顾过去,我们之所以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涌流。事实证明,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为发展提供充满新的生机活力的体制制度保证。

图片

4月9日,在位于湖南浏阳经开区的长沙博大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制造汽车零部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改革破除制约生产力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比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在2023年6月部署的集中清理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清理存在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问题的政策措施4218件,有力破除了一批行政性垄断堵点。再如,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有的科研院所拓展科学研究的自由度和灵活度,自主招聘团队成员、选择和调整科研任务技术路线,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完善体制机制,就能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在广东,深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更多资本进入创新创业领域;在浙江,义乌首批“共享专利”面向全省企业开放许可,有效破解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难”和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既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革命题。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就一定能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系列网评之五

人民网评: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蓄水池”

郑岩

以国之名,表彰模范。前段时间,“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这是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将激发广大工程技术人才埋头苦干、锻造精品,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历史经验表明,助力经济体实现赶超,人力资本发挥着效率倍增效应。从培养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到打造以匠心铸品质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人才优势是一个国家形成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必要前提。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人才引领、人才驱动,通过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不断深化,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图片

3月15日,工人在位于河南郑州的中铁装备集团车间内进行掘进机主机拆机作业,以便运输。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大幅提高,但仍无法充分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各说各话”的问题仍然存在。对标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仍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在引才留才上下功夫、在立德树人上做文章。一体谋划、统筹推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创业链深入融合,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凝聚强大合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长远看,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的人才,必须发挥教育的作用。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中历练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在急需领域的一线实践中培养创新团队,在交叉学科培养体系中锻造复合型人才,在国家重大项目的大兵团作战中培养战略科学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特点,构建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更好统筹起来,有助于打造分布合理的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各领域各环节源源不断输送有生力量。

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是一个完整链条。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等工作的成效,直接关乎干事创业的环境。青海通过“教学名师”“高原名医”等专项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江苏面向“百企引航”“专精特新”等重点产业集群企业开展“揭榜领题”;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凰”人才可免费入住高端人才房……各地多措并举强化激励保障,为人才免除后顾之忧,充分体现了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事实证明,从优化薪酬制度、提供晋升机会,到加强社会保障、保护知识产权,再到完善考核评价、建立容错机制,人才服务越周到,创新热情就越高涨,科技成果也越发可期。

特级技师雍宁扎根一线完成技术攻关项目400多项,为企业节省数千万元设备研发费用;“一微米大师”陈亮反复摸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易拉环模具制造国产化的空白……一位位高技能人才在各自岗位上深钻细研、执着追求,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写下生动注脚。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成有所获,创新活力定能在广袤土地上竞相迸发、开花结果。